孕吐的准妈妈看过来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都怀了宝宝,为什么有的妈妈什么反应都没有,而有的却被孕吐缠上?那种翻天覆地、一天多次的呕吐真真叫人苦不堪言,甚至有的妈妈会发出“早知如此就不怀什么鬼孕”的怨言。究竟孕吐是怎么一回事?有没有可能缓解?如何缓解呢?

  

  为什么会孕吐?

  对于孕吐,目前科学有四种解释。

  解释一胎儿发出本能的保护信息

  孕吐是生物界保护腹中胎儿的一种本能。人们日常生活所吃的各种食物,含有对人体有轻微损害的毒素,但对健康并不构成威胁,也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可孕妇就不同,腹中弱小的生命不能容忍母体对这些毒素的无动于衷,这些毒素一旦进入胚胎,就会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胎儿就分泌大量激素,增强准妈妈孕期嗅觉和呕吐中枢的敏感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将毒素拒之门外,确保胎儿的生长发育。

  解释二传递胎儿的存在信息

  怀孕后,在激素的影响下,胎盘会分泌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抑制胃酸的分泌,大大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减少胃肠蠕动,从而影响准妈妈的食欲和消化功能。最典型的表现是晨吐,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

  孕早期胎儿正处于萌芽阶段,完全没有外力来表达他的存在。妊娠中晚期,胎儿可以通过胎动来唤起妈妈的注意。因此早孕反应,实际上是胎儿向妈妈传递自己存在的信息,提醒妈妈要保护好自己。

  解释三要求准妈妈调整饮食的信息

  孕吐的出现,使得准妈妈不得对日常饮食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腹中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怀孕之后,有些准妈妈爱吃酸味食物,这是因为酸味能够刺激胃液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SplitPage$


 

  调整运动方式的信息

  为了让腹中胎儿安全成长,不少准妈妈会整个孕期不上班,或经常请假休息,家务活也不干,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对准妈妈和胎儿均无益处。而孕吐的出现,就是提示准妈妈对不合理的运动方式进行调整。

  孕吐何时能够结束?

  很多准妈妈都特别担心孕吐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给,希望能够尽早控制孕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一旦发生孕吐现象,应该顺其自然,因为孕期呕吐症状一般都较轻微,而且多数在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虽然孕吐暂时影响了营养的均衡吸收,但在怀孕初期,胎儿主要是处于器官形成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相对后期要少。真正解决孕吐最好的办法是消除思想顾虑,适当调整饮食。


$SplitPage$


 

  改善孕吐的四重疗法

  饮食疗法

  其实孕早期(前三个月)胎儿生长缓慢,并不需要太多的营养。在口味上可以尽量选取自己想吃的东西,还要尽量减少每次进食的量,少食多餐。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防止便秘,因为便秘会加重早孕反应。

  尽可能多地变换就餐环境,这样能激发食欲。为了减轻孕吐反应,多吃一些较干的食物,如烧饼、饼干、烤馒头片、面包片等。如果孕吐严重,多吃蔬菜、水果等偏碱性的食物,以防酸中毒。

  心理疗法

  心理放轻松比什么都重要,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反应会更加严重。孕吐是正常现象,只要在正常范围内,不用担心会给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了解一些相应的科学知识,多与周围的妈妈和孕姐交流,相互学习,解除心理压力。也可以多和自己的体检医生交流,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医生,看看有没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孕吐治疗。

  运动疗法

  整天吃不下饭,心情烦躁,体力欠佳,难道就是不起床的理由吗?不行!不能因为恶心呕吐就整日卧床,因为这样只能加重早孕反应。如果活动太少,恶心、食欲不佳、倦怠等症状就会更为严重,常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

  适当参加一些轻缓的活动,如室外散步、做孕妇保健操等,都可改善心情,强健身体,减轻早孕反应。

  药物疗法

  有些准妈妈呕吐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为了保证母体及胎儿健康之需,就应补充营养剂。比如服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还可以减轻妊娠反应的不适。


$SplitPage$

  


  营养补充剂分为复合剂与单剂两类,复合剂适用于多种营养素不足和摄入量不够或膳食不平衡的准妈妈;单剂适用于膳食比较平衡而个别营养素不足的准妈妈。比如有的人没有吃奶制品的习惯,摄入钙的量不足,且钙充分吸收受很多因素影响,所以当个别营养素不足时需要补充单剂。

  确定是否需要吃营养剂,需到医院做生化检查,看自己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根据医生的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膳食并吃补充剂。

  重要提示:

  虽然孕吐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也有约1%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脱水,体重下降。一旦出现脱水、晕眩、心跳加速或呕吐次数频繁,不能进食,呕吐物中夹有血丝,都必须马上去医院。

  推荐:十招有效避免你孕吐感觉    孕早期治孕吐饮食良方


本文来源: http://lady.ew86.com/a/20071208/11498.html

责任编辑:陈彦婷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