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医生的28个私房建议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1/21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你在知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欣喜?惊讶?不肯相信还是不知所措?不管怎样,从你接受这个事实,预备做一个母亲开始,最重要的事情,是愉快地度过这生命中最特殊的9个月。

  17 提前了解“成为父母“的未来:一位大夫曾经告诉我们:当年轻的父母们带着他们出生不久的宝宝回医院做常规检查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心里都对自己正在面对的一切充满了惊讶。所以,在宝宝还未到来之前提前了解三口之家的新生活是非常必要的。跟你周围的爸爸妈妈们聊聊,提前了解在宝宝出生后,尤其是出生的头两个月你可能会遭遇什么状况,可能会需要什么帮助,是否需要提前请一位亲戚来家里帮忙。

  18 一个月之前,一切准备就绪:在怀孕36周之后,宝宝就可能随时到来。所以,你需要比预产期提前一个月做好准备。带去医院的包收拾好了吗?叫车电话你有吗?谁会在月子里照顾你?

  d.分娩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分娩过程变轻松的10个建议

  19 选择合适的人陪伴你生产:如果有条件,你可以考虑在分娩时要求“导乐”的陪伴。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选择导乐分娩的妈妈的剖腹产率降低了50%,止痛药剂的使用率降低了30%,她们分娩所需要的时间也减少了25%。

  20 分散注意力:平均而言,初产妇通常经历的分娩时间是12~14小时。所以,当宫缩开始时,你要努力保持平静。如果你从第一次宫缩开始就非常紧张,数着每一次宫缩,因为每次疼痛而大口呼吸,那你很快就会觉得疲惫和不能忍受。

  所以,这个时候要想办法放松。散步、淋浴、给花浇浇水……都能帮你忘记一些不适。

  21 积蓄能量:宫缩开始时,如果你还在家里,可以抓住机会吃点小零食,这样可以帮助你保持体力。但要避免吃油腻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22 如果可能,洗个澡:疼痛会让你全身的肌肉缩紧,这就让你越发觉得不舒服。淋浴的时候,你可以将莲蓬头对准你后背的下部,或者是任何收缩特别厉害的部位,让水流帮你按摩。从医学角度来说,分娩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淋浴。但是,如果你已经破水,在淋浴前最好还是征得医生的同意。

  23 一点点温柔的按摩:分娩过程中,如果有人为你做一点轻柔的按摩,对减轻疼痛和缓解焦虑的情绪会很有帮助。如果有人陪伴你生产,你可以要求他/她为你按摩你觉得不舒服的部位。并且告诉他/她你喜欢什么样的手法或者力度。通常在分娩的初期,肩部和颈部的按摩会让你觉得很舒服,随着宫缩变得频繁和剧烈,腰背部的按压会有效。当然,也会有某些时刻,你会不愿意有人碰到你。

  24 考虑站着,或者蹲着分娩:虽然国内大部分医院都要求产妇躺着分娩,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姿势。产科医生越来越推崇站着或者是蹲着的姿势,因为在分娩过程中保持上半身直立可以很好地利用重力的作用帮助生产。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跟你的大夫讨论一个更合适的分娩姿势。

  25 轻松呼吸:有规律的呼吸不仅仅帮助你在宫缩频繁的阶段集中注意力。而且,在两次阵痛之间缓慢地深呼吸还能让你得到休息和放松。

  26 动起来:在分娩的前期尝试多做一些活动不但有助于缓解不适,还可以帮助生产更顺利地进行。在征求医生的意见后,你可以四处走动走动,轻柔地伸展四肢甚至做一点缓慢的下蹲。

  27 短时间的冥想:产科医生们在说一个新名词:“hypnobirth”,中文的大意是“催眠生产”。它是帮助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平静的最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教会准妈妈们如何让自己进入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叫“自我催眠”。听起来有点玄妙是吗?那你可以试试更实际的方法。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资深助产士Linda在这方面别有心得。“我教产妇们学会想象。想象眼前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原野,或者想象已经把小宝宝拥在怀里。”当然,既然是想象,你就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LEE就是这么做的:“在阵痛一次接一次地袭击我时,我想象自己在攀登山峰,攀上一个,又攀一个。”

  28 顺心遂意: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你需要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真正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方式(当然,必须经过医生的许可)。“我曾经遇到一位准妈妈,她说躺在凉的木地板上能让她觉得放松。” Linda说。所以,如果紧要关头发现练习过很多次的呼吸法并不管用,反而是抱紧枕头能让你更舒服,那你就赶快改变方式吧。记住,就像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每个妈妈的生育过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推荐阅读:

八款超瘦脸食谱吃掉婴儿肥

女人在周三下午三点半最显老

男人挑老婆最看中下颌部位


本文来源: http://lady.ew86.com/a/20130121/891688.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黎建红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