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运动了三周为何一两没减?

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医网摘要:运动过度会导致瘦身蛋白减少,瘦身蛋白减少会导致两个后果。

  

  网友提问:

  我用的是长跑,3个星期每天40分钟,跑得满头大汗,可是3个星期了1斤没减我的饮食也很正常?为什么1两都减不下?

  小编解答:

  很多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瘦身和控制体重,但有的时候运动了体重也不一定能减下去,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运动过度

  运动过度会导致瘦身蛋白减少,瘦身蛋白减少会导致两个后果。

  ①运动过度,人体的能量消耗太多,导致能量储存失去平衡,反而抑制瘦身蛋白的产生。此时你就是跑断了腿,肥胖基因都不再动一动,谈何减肥?

  ②胃口大开:瘦身蛋白浓度减少了,身体得到信号:能量不足,赶快补充!所以不知不觉间就会食欲大增。越吃越多,还想减肥,发梦啦!

  低度运动才能高度减肥,那么怎么衡量运动是低度还是高度呢?

  低度运动的身体感觉:低度运动追求体温的上升而不是剧烈的心跳。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照照镜子或是摸摸你的脸,有没有发烫的感觉。体温上升,通常食欲会下降,反之食欲则会增加。低度运动的运动要求:不断变化运动频率,和身体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在整个减肥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兴奋度。

  二、身体因素影响减肥效果

  和相同时间的有氧锻炼相比,抵抗锻炼“燃烧”的脂肪还是要少一些。

  你对锻炼方式有多熟练,也会影响热量消耗的多少。那些不怎么熟练的人经常要做不必要的动作,或者不得不更加努力地进行锻炼。当然他们每小时消耗的热量要比熟手多了。这听起来好像还是生手们的一个优势,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弱点:疲劳得也快,锻炼的时间少了。


$SplitPage$

  三、先天因素形成差别

  有一些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每个人一生下来,自身的新陈代谢就和别人不同。有的人休息时新陈代谢的速度更快一点,或者体内燃烧脂肪的酶也要比别人多。肌肉中含有慢性颤动肌肉纤维较少的人似乎不大能够“燃烧”骨骼肌中的脂肪。因此他们在用锻炼的方式减肥时遭遇的困难也多一点。最后,性别也是一个因素。女性往往会“燃烧”更多皮下脂肪,但是她们不大能够像男人那样容易去掉腹部的脂肪。

  四、只运动不控制饮食

  游泳、踢球、健身房,努力锻炼是否等于减肥成功?告诉你,单纯地依靠体育锻炼是不会让你拥有好身材的。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某部队在3年期间加大了训练量,可是大家的体重却没有因为额外的运动量下降,反而增加了。原因很简单:锻炼之后他们的胃口更大了,消耗掉的热量被更多地补充回来,体重自然就会一路飙升。

  一盘美味的酱牛肉到底含有多少热量?手边的这听啤酒有没有破坏今天的减肥计划?多了,少了还是刚好,这些疑问都是正在减肥的你最频繁提起的话题吧。告诉你,控制好每一餐每一份食品进食的多少对于减肥绝对是有必要的,同时,它也是防止暴饮暴食最有效的途径。美国一所大学研究显示,饭店里一个人用一餐的食物其实足够一家人一起吃。一大份意大利面可以分为八人用的小份;一份一磅重的超级牛肉大餐可以分成五人用的小份。一份撒满果仁肉桂的甜面包看着不怎么起眼,所含热量竟然高达1100卡,超过了标准减肥食谱规定的每日摄取量的一半还多。只要稍不小心,刚刚在健身房拼命甩掉的肥肉马上又悄悄回到你身上了。

  小贴士:

  1、什么时候跑步最好?

  在适合自己的时间跑步最好。喜欢早晨跑步的人可以在去公司上班前,而偏爱夜晚跑步的人则可以在回家之后。

  比选择什么时候跑步更重要的问题是“既不要在空腹时也不要在满腹(吃饱饭)的时候运动”(坂结真二)空腹的话会使不上力气,满腹则会由于血液的消化管集中,剧烈运动会对健康不利。最佳时间是在饭后2到3小时。

  在清晨等空腹状态跑步时,最好提前30分钟左右饮用一些帮助消化和补充体力的运动型饮料或者可以吃根香蕉。

  2、运动减肥后反弹,要从吃上找原因

  有运动习惯的人,一旦停止运动,体重很可能会增加一些。这是因为热量的收支不平衡了。在有计划的健身时期,人体每天要多消耗数百到上千千卡热量,而且运动会提升人体的新陈代谢率,这就使整体需求的热量很高。而一旦停止运动,人们往往会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造成摄入热量高于支出的热量,以至于体重有所增加。严格地说,这不是运动的错,而是饮食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恰恰证明了运动在增加热量消耗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运动能使你切切实实地减轻体重。

  3、只节食不运动对减肥无效

  当你进行节食却不锻炼的时候,你既会失去肌肉也会丢掉脂肪。这会对你的减肥大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肌肉的减少会非常明显地降低你身体基本的新陈代谢速度,这个速度决定了你的身体在休息时候消耗的热量会有多少。

<<<西方美女演绎内衣诱惑


本文来源: http://lady.ew86.com/a/20071222/12010.html

责任编辑:陈彦婷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